《郑码》的先进性、科学性已得到国内外广泛承认。1992年《郑码》获得北京国际发明金奖,并获最优秀大奖的殊荣。1994年,荣获第22届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评委们给予的评价是:“《郑码》汉字系统的发明为中国和亚洲地区的文化信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以《郑码》为基础的、由北京中易电子公司开发的、基于Windows中文系统平台之上的、能处理7万和10万汉字的《计算机全汉字处理集成应用系统》(即《中华汉字王》的前身),1996年,通过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组织的评比,荣获“全国科技信息技术优秀成果一等奖”。我记得,在专家答辩会上,20多位专家围坐在椭圆形的会议桌旁,不断地提问。后来,有的专家写出一些在计算机中打不出来的生僻字,有的专家从10万字的打印稿中挑出形状怪异的生僻字,以考核我们开发的应用系统。当我们用《郑码》快捷地将这些字一一调上屏幕时,许多专家都饶有兴趣地站了起来,他们对《郑码》和系统存有的疑虑,在这一事实面前瞬即消失。
后来,《郑码》和这一全汉字处理应用系统,又得到我国科技方面的最高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京市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8年10月,在香港举办首届“世界华人发明博览会”,参展项目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美国等地,约有500多项。我们公司随中国发明协会组团前往参展。博览会设在著名的香港会展中心,全部展位排列在一个巨大的展厅里,横向看,展位大约有8-10列之多,纵向看,大厅约有70米长,紧密地排列着一个个展位。我们公司的展位是W94号——靠近中列的最后一个小展位。一看这么大的阵势,我想:“糟了,评委们可能看不到我们的展项了。”展出两天后,陆续见到拿着文件夾的人前来参观我们的展项,并不时地提问、记录、要求演示。展出最后一天的下午,有位先生通知我说,在今晚的宴会上,要做好领奖的准备。晚上,宴请前,主席台上坐着中国、香港、台湾以及美国等发明协会的会长,香港特区首长董建华先生坐在中央。由三等奖开始颁奖,当主席宣读完一等奖的45名获奖者时,还没有听到我们的名字。不久,宣布大奖由董建华先生亲自颁奖,中国、香港和台湾的3个项目荣获大奖。直到主席宣读至最后一位时,我才听到“中国北京中易电子公司”的名字。在给香港和台湾颁发大奖后,董建华先生亲自将奖盾递到我的手中,我代表我92岁高龄的老父、公司的全体同仁、所有支持过中易事业的朋友以及我的丈夫和女儿接受了这一殊荣。
《郑码》的故事讲到此。随着Windows中文系列的普及,《郑码》的装机率已越来越高,大家说“用Windows,学郑码”。但是,许多朋友想学就是不知到哪儿去学,以致让《郑码》沉睡在Windows系统中。好多改用《郑码》的朋友都埋怨我们:“《郑码》比许多输入法易学好用,你们为什么不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呢?”朋友们的好意我们心领。要知道,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要靠雄厚资金的支撑和大量精力的投入,而这几年,我们微薄的资金和有限的精力,全部投入制作和开发能处理10万汉字的超级《郑码》应用系统,我们确实没有余力来更多地照顾《郑码》的推广,甚至《郑码》教材脱销一年之久也无法顾及。值得欣慰的是,现在7万和10万汉字的应用系统已开发成功,我用业余时间编写的这本《郑码》教材也已脱稿,配合《轻松学郑码》练习软件,为朋友们提供了学习的好帮手。我希望通过这本教材和练习软件,能够帮助大家快捷地掌握这种科学、便利的中文输入法,让大家精心构思的内容,像一条欢快奔腾的小溪,顺着跳跃在键盘上的指尖,泻向晶莹的屏幕。
如今,计算机的应用不再局限于专业领域,它已大踏步地走进学校和家庭。汉字输入也已从操作员的专业技能变为人人都应具备的职业本领。事实证明,《郑码》是录入汉字的最佳选择:学会《郑码》,越打越快,别人打不出来的字用《郑码》能打出来。教育部考试中心已启用新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可选报Windows用《郑码》参加中文输入的等级考试,使用《郑码》的天地又得到进一步拓宽。我们的愿望是:让大家拥有一种既科学又便利的中文输入法。我们深信:随着宣传、推广范围的扩大,《郑码》必将为中华文化在计算机信息领域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